桐城,春秋為桐子國,唐至德初建縣制,崛起于明,鼎盛于清,尤以“桐城派”古文著稱天下。歷代名人、桐城派代表人物均留有豐富遺存。古建筑遺跡更是燦燦如珠,烘襯出這座古城的文化風采。3月27日,記者來到桐城市,探尋這里一些有趣的地名故事。
六尺巷,位于桐城市區的西后街。巷南為宰相府,巷北為吳氏住宅,全長100多米,寬2米。巷子由來有著一段膾炙人口的佳話。
據《桐城縣志略》和姚永樸先生的《舊聞隨筆》載:清康熙時,文華殿大學士、禮部尚書張英世居桐城,其府第與吳宅為鄰,中有一屬張家隙地,向來作過往通道,后吳氏建房子想越界占用,張家不服,雙方發生糾紛,告到縣衙,因兩家都是顯貴望族,縣官左右為難,遲遲不能判決。張英家人見有理難爭,遂馳書京都,向張英告之此事。張英閱罷,認為事情簡單,便提筆沾墨。在家書上批詩四句:“一紙書來只為墻,讓他三尺又何妨。長城萬里今猶在,不見當年秦始皇。”張家得詩,深感愧疚,毫不遲疑地讓出三尺地基,吳家見狀,深受感動,于是也效仿張家向后退讓三尺,便形成了一條六尺寬的巷道,名謂“六尺巷”。兩家禮讓之舉亦被傳為美談。
境主廟,位于桐城市城北龍眠河出山口。唐朝貞觀年間,桐城久旱無雨,塘塥見底,河水斷流,田地龜裂,草木皆枯,瘟疫大作??h丞張孚卿雖心急如焚,但別無良策,唯有采取古人常用的辦法——祈禱上蒼。據傳,他每日頭頂烈日,在城西郊外祈雨嶺跪拜天神,一連祈禱四十九天仍不見一絲游云。于是,他又單身騎馬,攜帶供品到龍眠山里焚香祈禱。他的虔誠終于感動了天神。一天,忽然風起云涌,只聽得天神在烏云之上說道:“張孚卿,念你愛民心誠,求雨心切,決定賜雨,你是要上馬雨?還是要下馬雨?”張孚卿不懂什么意思。天神又道:“你未及蹬鞍,驟雨傾盆,謂上馬雨;待你回衙再行雨,稱下馬雨。”張孚卿道:“萬民盼雨心切,卑官為民解懸,何惜捐軀,請賜上馬雨。”話剛落音,即刻狂風大作,電閃雷鳴,暴雨傾盆,猶如天河倒懸,昔日干涸的龍眠河匯入八方洪峰,咆哮奔騰。張孚卿躍馬過河,人馬皆被洪濤吞沒。張夫人聞此噩耗,心肝俱碎,遂抱幼子一同跳進洪流,追隨孚卿而去。
待到雨過天晴,縣民尋得張孚卿夫婦遺體,將其合葬于龍眠山口,修廟奉祀,取名為境主廟,廟內供奉著孚卿神像,百姓稱之為“境主老爺”;在打撈起白馬尸體的地方建起白馬廟?,F在,龍眠山口已建起了境主廟水庫,徹底解除了龍眠河流域的旱澇災害。年代久遠,白馬廟早就沒了蹤跡,白馬地名沿用至今。
指廩嶺,位于文昌街道碧峰村。相傳三國東吳大將周瑜初任居巢長時(居巢在今桐城南),身居一方,心存天下,很注意為吳王結賢納士。他聞知魯肅家富資財又樂善好施、喜歡讀書亦精于騎射時,心儀不已。又聽說袁術曾想委任他為居巢長,而他卻不齒袁氏為人,斷然拒絕,更是佩服有加。于是假治軍之暇,親自趕到魯肅住處拜訪。兩人相會,均有相見恨晚感。周瑜風流倜儻,氣宇軒昂;魯肅沉穩儒雅,多謀善斷。他們促膝長談,縱論天下大勢,多有不謀而合之處。當魯肅得知周瑜軍中缺糧,淡淡一笑,隨手指向倉廩所囤二囷中的一囷,說:“將軍如不嫌少,可盡數搬取”。一囷即三千斛,如此多的糧食一笑予人,魯肅可謂慷慨大度了。周瑜感激之余,對魯肅這種仗義情懷肅然起敬。魯肅贈送的這糧食,使周瑜斷糧之憂霍然而解。日后兩人同為東吳柱石,周瑜病故巴丘后,魯肅繼任大都督,確保東吳雄踞江東,三分天下有其一。桐城百姓仰慕魯肅高義,就將他指廩贈糧之處稱之為指廩嶺,并建指廩坊以祀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