安徽潛山槎水鎮位于世界地質公園、國家5A級風景區天柱山的北麓,距縣城44公里。從鎮政府出發,沿著一條村道七轉八拐,到達萬全村一戶人家時,我說分不清東南西北了。村書記老肖笑著說,現在村道通到家家門口,已經很方便了。環顧四周,叫我瞎猜也猜不出蝙蝠洞在何方。肖書記笑著說:“請放心吧,我已通知陳家大洞的陳組長帶路,也準備了新手電筒,還有礦泉水。”
陳組長看樣子四十歲左右,戴著一頂舊草帽,他憨厚地朝我們笑說:“2015年中央電視臺地理中國拍攝組來時,省里還請了一位姓吳的地質專家陪同,當時也是我帶路的。” CCTV拍電視,我們搞攝影,最終目的都是探視尚未開墾的處女地。指著眼前的大山,陳組長說正前面有一道瀑布,下面就是洞口。我目測大山距離我們的直線距離不過區區幾百米,可眼前盡是大樹、毛竹,如何能到達洞口呢?趁陳組長回家拿鋤頭之際,鎮政府人大余主任風塵仆仆帶我們出發了。剛走進毛竹林,余主任就大呼“有蛇,慢一點!”我們都止步了,只聽到樹下落葉“嗖嗖”響了幾聲,一條花蛇從幽暗毛竹林游移到山下雜草中。走到一分叉路口我們都停住了,靜等陳組長開路。
拿著一桿長柄鋤頭,在一條逼仄的塘埂上,陳組長一邊用鋤頭撥開兩邊雜草,一邊提醒我們“這地方平常沒人來過,大家跟我走,防止滑到下面池塘里。”池塘三面是山和大樹,一面雜草齊腰深;水雖綠卻陰森森的,里面長滿密密的我不認識的水草。陳組長介紹說“這塘里的水是從上面瀑布流下來的,水確實很深、陰涼夾帶著一股寒氣,聽老人說幾十年都沒干過了。”一會兒功夫,陳組長指著山麓說“從這里往上走一段,再向右拐可看到洞的出口,洞的入口還在上面。”
這山腳下根本沒有路,坡度大概有70多度,要想走或爬上去必須抓住前面的小樹或藤蔓,否則就可能滑下來。陳組長倒是幾個箭步就沖上去了,我一是年齡比他們大,其次背著沉甸甸的相機和幾個鏡頭,還有一個三角架,沒走幾步就已經氣喘吁吁。俗話說上山容易下山難,上山只要模仿別人的動作,走別人踩出來的路印,慢慢總能爬上頂。
等于圍繞池塘轉了180度,我們來到洞口附近。洞口雖離池塘不過30米,但周邊怪石嶙峋,尤其是大石四周長滿綠乎乎的青苔,不知有多少年了,手一摸軟滑滑的。下洞的道路在幾塊不規則的巨石中央夾著,每次只能下一個人,下去時得小心翼翼,弄不好重重滑倒會導致骨折什么的。我和肖書記都有點胖,肖書記肯定不能走下去,陳組長看了我一眼說“你個頭大,也進不了洞。”那好,就在洞口拍幾張紀實照片吧??墒?,要想拍他們幾人下洞的鏡頭還真不容易,一是在凸起的山石上沒有退路,變焦畢竟不是無窮大,其次洞口樹枝藤蔓互相牽連,視野受到影響。沒辦法,我不管不顧一屁股坐在滑膩的青苔石上,一厘米一厘米往下挪??茨嵌纯?,頂多只有一米見方。挨近洞口,聽到里面流水嘩啦嘩啦響,陳組長說“水太深,里面太黑了。”大家出來后,又在陳組長帶領下往上爬??吹綗o路的陡坡,我猶豫不想上去,在大家的勸說和幫助下,最后還是勉強跟上了。
入洞口里也是黑黝黝的,但路況相對比下面要好些。在洞口下面十幾米處,有一個長石條上鑿有石臼,看來當年群眾跑反躲日本鬼子,或更早一些太平天國人曾在此生活是毋容置疑的了。上面的洞口雖稍大,但也必須弓腰駝背打著手電筒進去,僅僅只過了不到十分鐘,他們又都爬出來了。“不行,水深流速又快,很難往前走。黑乎乎的里面蝙蝠太多,它們不怕手電光!”蝙蝠靠自身的超聲波“導航”,一般不會往人的臉上橫沖直撞,但假如有個意外弄傷了眼睛,可就麻煩了。在山上我們商議,有機會等秋天枯水季節再來,屆時要準備打火把進去。
下山年輕人直往下沖,我護著照相機,依舊一步一步慢慢往下移動。好在陳組長將鋤頭讓給了我,有三角形穩定的支撐力,總算邊走邊滑下來了。
陳家大洞深藏于皖西南潛山市“北大門”的山腰,山不算太高但連綿起伏植被茂密,山上有瀑布流瀉,下大雨后“飛流直下三千尺”肯定非常壯觀。溪水滋養大山巨石,又一年接一年使之磨礪,石頭變得奇形怪狀。水滴石穿,千萬年堅忍不拔地“鉆探”,山洞釀成落地生根,并順其自然有了衍生物池塘。民間傳說天柱山有個萬人洞,我猜想這陳家大洞與天柱山同根同脈,會不會是萬人洞的分支呢?或許某一天,有人無意中觸動了暗設的機關,或在小洞順藤摸瓜發現了大洞的蛛絲馬跡……
蝙蝠是很有飛翔能力的哺乳動物,通常白天休息晚上覓食,與山洞不離不棄,美味佳肴就是大山和山對面農作物以及樹林中的蚊子、飛蛾,說陳家大洞是蝙蝠洞名至實歸。我們這次探秘,只能說算是業余水平的初始接觸,輕輕撫摸了極膚淺的表皮,有關洞的內囊以及蝙蝠的種類數量等,還需有關部門會同專家進一步發掘和研究。我們希望,日后當點燃一束束火把時,在這植被茂密山區務必要注意防火,入洞也不要過多揮舞以免驚擾蝙蝠。